当前位置:贸易之翼 > 行业资讯 > 政策解析

反倾销税的概念及条件

反倾销税:定义、条件及征收程序

一、反倾销税的定义

反倾销税是指对进口商品在海关关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种关税,其目的是为了抵制进口商品的倾销行为,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反倾销税的征收对象是那些被认定为倾销的进口商品,其税率根据倾销幅度而定,通常较高,旨在阻止低廉的进口商品冲击国内市场,保护国内产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二、反倾销税的征收条件

1. 存在倾销行为:进口商品在短期内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

2. 损害认定:国内产业因倾销行为而遭受实质性损害或威胁。这包括市场份额减少、企业生产萎缩、投资减少等方面。

3. 因果关系:倾销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进口商品的倾销行为是导致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之一。

4. 临时措施:在初步认定存在倾销和损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临时措施,如临时加征关税、收取保证金等。

三、反倾销税的征收程序

1. 申请立案:由国内产业相关方(如行业协会或企业)向商务部提交反倾销申请书,商务部进行初步审查,决定是否立案。

2. 初步调查:商务部对申请进行初步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和证据,判断是否存在倾销和损害的事实。

3. 发起调查:如果初步调查显示存在倾销和损害的可能性,商务部可以发起全面调查,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4. 作出裁定:商务部根据调查结果作出裁定,决定是否征收反倾销税以及税率的高低。

5. 征收反倾销税:根据裁定结果,海关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6. 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有关当事人对反倾销税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司法诉讼。

反倾销税是一种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旨在抵制进口商品的倾销行为,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但是,反倾销税的实施也需要严格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内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其合法性和公正性。